查看原文
其他

19个省市与新疆这些地方携手并进山海结盟为哪般?

2017-07-11 最后一公里


援疆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成就综述(三)



兵团第五师86团33名职工来到双河市刺绣培训基地学习刺绣技艺。该培训基地由湖北省妇联对口援建,将内地先进的刺绣技艺引入当地,带动更多妇女掌握刺绣技艺,实现就业创业(资料片)。吕现领摄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启以来,19个援疆省市与受援地携手并进,山海结盟,助力脱贫攻坚、坚持凝聚人心,使一个个村庄甩掉“穷帽子”,让一个个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不让一个贫困户缺席!


产业援疆铺设脱贫之路


“我和丈夫都有工作,两人的工资每个月有6000元。”7月3日,在阿图什市创业孵化基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希望服饰制作厂缝纫车间上班的女工吉尔哈丽告诉记者,“我们的口袋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


家住阿图什市阿扎克乡阿扎克村的吉尔哈丽一家人生活的改变得益于江苏援疆。为支援克州打造现代产业集聚载体,江苏省投入3.87亿元,建设阿图什(昆山)产业园、乌恰(常州)工业园和阿合奇轻工业园,完成园区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40余幢,吸引了中兴能源、特变电工等一批企业入驻,带动了当地6200余人就业。


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喀克夏勒村村民艾买提·艾海提有着类似的经历,来山东五征集团与喀克夏勒村合作开发建设的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工作之前,他和两个兄弟一直务农,生活困顿。“现在,我们兄弟仨全在示范园上班,每人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艾买提说,他如今住进了安居富民房,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孩子上学全免费,过上了“做梦都笑醒的日子”。在喀克夏勒村,像艾买提一样在示范园工作的有300多人,村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10年的5000元增长到去年的8000多元。


广东省援建的疏附广州新城商贸城、伽师工业园等,引入124个项目459亿元投资,为受援地创造5万多个就业岗位,促进疆内转移就业近10万人次,疆外转移就业1.6万人次。


如今在新疆大地上,随着一个个产业援疆项目的落地,一座座现代化工业园区建成,许许多多像吉尔哈丽、艾买提一样的农牧民穿上整齐的工装,告别了千百年的农牧生活,成为当代产业工人。产业援疆被新疆人看作是“造血”援疆,而园区的建设发展又为受援地铺设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项目合作助力群众增收


在伊宁县吐鲁番于孜乡下吐鲁番于孜村,热合木江住进了由江苏省援建的安居富民房,红顶砖墙,水电卫生间俱全,人畜分离,“现在睡在好房子里,外面下雨都不知道。”他说。


“安居之后,还要考虑富民的问题。”山东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喀什地委副书记杨国强说。


在英吉沙县城关乡喀什艾日克村,由山东援建的57座新型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拔地而起,“我分到了一个日光温室大棚,每年收入2.5万元左右。现在我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还能力所能及帮助周围群众一起致富。”村民阿卜杜赛塔尔·萨迪尔说。


上海市对口支援的喀什地区四县中,已建设了2.2万平方米玻璃智能温室、3.04万座蔬菜大棚,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为促进增产增效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大生产的氛围正在转变人们的观念,让更多人从“低水平脱贫”中走出来。


在克州,历来有着“种粮没有土,放牧没有草,财政没有源,百姓口袋没有钱”的说法。


如今,随着新一轮援疆工作的推进,昔日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库木萨克村苍茫的戈壁滩上,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现代智能温室绿意盎然。这是由江苏省全额援建的阿图什—昆山戈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仅8个月,就相继培育出各类蔬菜秧苗200余万株,全部免费发放给当地农民所承包的550座温室大棚。


一个个援疆扶贫工程让天山儿女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三年来共引进产业合作项目52个,到位资金102亿元,解决就业1.2万人,80%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浙江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指挥长王通林说,“十三五”时期,浙江援疆进一步提出了“百亿十万”(百亿元投资、十万人就业)的大项目援疆目标。


通过这几年的援疆扶贫工作,不少受援地群众从一家一户的生产劳作方式中走出来,走进标准化、组织化、企业化的生产流程。


“卫星工厂”让农民就地挣钱


这些天,叶城县依提木孔乡依提木孔村的阿瓦古丽·买买提正忙着剥核桃。和她一起在这家农村合作社工作的还有几十个乡亲,大家用工具砸开核桃,再把核桃仁取出来按品质初步分类。这份工作能为村民每天带来五六十元的纯收益。


今年剥核桃的场景有些不同,地点从家里挪到了村委会大院,和阿瓦古丽一起的,还有50来位同村的妇女和老人,数十台手工剥核桃器发出的“喀啦”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满院子跑,阿瓦古丽不满4岁的儿子玩累了,便回到干活的妈妈身边蹭蹭脸、撒撒娇,整个院子显得忙碌而充满温情。


初步分类的核桃仁被运往几公里外的一家食品饮料厂进行加工,这是当地引进的以生产核桃乳为主业的公司。


这家食品饮料公司的总经理安家良说,公司建立了“1+N+X”的产业模式,即依托1家龙头企业从事深加工,建立若干卫星工厂从事专业加工,再设立较多农村合作社进行初加工。


“今年公司将新建8个卫星工厂,预计可吸纳600名本地劳动力就业。”安家良说。


上海援疆力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为该食品饮料企业提供了贷款担保,积极支持研制新产品,还投入援疆资金,开辟场地,扶持各“剥核桃点”成为农业合作社,并在一些乡镇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将来还打算引入核桃专业加工设备。


将村民转变为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产业工人,这是援疆扶贫给当地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


在和田,天津市以“果蔬致富,就业增收”工程为载体,实施“两居”工程,唱好“产城融合”民生大戏。目前,仅“果蔬致富,就业增收”工程就促进当地10万农民灵活就业。


扶真贫才能真脱贫。19个援疆省市用多年的探索与成效,用受援地群众的真切感受,证明着这个朴实而伟大的道理。


行走南疆,许多受援地干部热烈讨论着巴旦木、红枣、哈密瓜等新疆其他农产品复制“核桃产业链”的可能性。从“一颗核桃”里,人们看到的是结合地方实际的精准扶贫路径。(韩沁言)


|来源:新疆日报|

-End-

责任编辑/段清宇

主   编/刘   博


推荐阅读

援疆工作巡礼 | 点点滴滴都是真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